计量,即测量的科学及其应用,一直处于科技进步的前沿,它的影响可见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计量也存在于陪伴我们渡过每个夜晚的人工照明之中。“我们今天的测量,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明天”。
2024年5月20日,在第25个“世界计量日”来临之际,北京照明学会第十届理事会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功举行,来自全国的56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北京照明学会秘书长王政涛出席并致辞,他肯定了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重视国际交流,不断提高我国LED 计量的国际影响力。他说北京照明学会成立45年来始终坚持学术争先,我们先后主编了国标、地标和团标以及有关照明方面的专业书籍,受到了行业的认可,这些都和我们北京照明学会的各个委员会的学术支持分不开,特别是计量专业委员会,这么多年来都非常重视计量方面的专业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希望你们再接再励,为照明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做出贡献。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计量师林延东研究员及光学与激光计量科学研究所所长甘海勇研究员分别致欢迎词,感谢中国照明学会对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各位专家、委员的辛勤付出,希望计量测试委员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坚持需求牵引,加强产业计量能力建设,加强计量国际交流合作,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北京照明学会办公室主任姜丽娜出席会议。
会议邀请光学计量测试领域的知名专家研讨了与照明相关光学计量测试领域的新动态、新思路并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
杭州远方光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潘健根教授介绍了频闪评价标准化国内外最新进展,分析了影响频闪测量的关键因素及不同技术路径的频闪标准源的优缺点。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牟同升教授介绍了基于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元宇宙中光和照明量测的国际标准的最新进展以及对光学计量带来的新挑战,如虚拟照明中物理规律的重新定义,动态与实时互动虚拟照明的评价方法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伊晓燕研究员的“氮化物LED 技术进展与计量需求”报告,为我们呈现了氮化物微小尺寸Micro LED、Nano LED 作为生物探针应用于人体神经调控中的单个芯片和面阵的测试的需求和挑战,由于应用环境的特殊性,急需研制新型测试仪器。夜景照明能提升城市夜间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魅力,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名片,然而过渡亮化则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为提高城市规划实施的有效性,无体检不更新已成共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清城品盛合昇照明研究院有限公司照明研究院马晔总经理为我们解读了城市光环境体检的具体方法和计量需求。低温辐射计是国际上公认的光辐射测量的最准确的方法和照明测量的技术基础之一,NIM 在此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徐楠博士介绍了NIM近年来在基于探测器的光辐射功率基准研制方面的重要工作及未来规划。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闫劲云博士研制的显色指数可调LED 光源,能满足各种显色指数测量仪器的量值溯源需求,已服务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鲜灯质量监管专项行动。基于视锥细胞响应的光辐射计量体系是近来CCPR/CIE 的热点,2024年6月3日将在国际计量局召开专门的研讨会,主任委员刘慧研究员为大家分享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会议同期举办了光度测量不确定度培训班,邀请来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赵伟强、杨臣铸、林延东三位专家就光辐射测量照明相关测量中的不确定度评估从不同的侧面开展了培训,报告题目分别为:“积分球测量总光通量的不确定度评估”、“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蒙特卡洛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照明测量中的应用”。副主任赵伟强博士详细介绍了日常广泛使用的球形光度计测量总光通量的不确定度评估的过程,分析了各种不确定度来源的评测方法。杨臣铸研究员为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他的报告深入浅出,针对测量误差是客观存在但无法确切知道,而不确定度评估则是运用数学方法对误差存在区间做主观估计。在评估不确定度时,往往忽略从误差分析入手,因而容易漏掉一些误差因素,使评估不完善。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更好认识二者的关系,更全面地评估测量不确定度,对测量结果做出合理的评价。林延东研究员的基于蒙特卡洛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在光辐射测量领域的应用,为未来验证在照明中应用的不确定度传播率法的评定结果以及解决复杂输入量具有复杂函数关系的不确定度评定,如光源色温、显色指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估介绍了一种新方法。
本次学术交流会,聚集了国内光辐射测量领域的知名专家,报告精彩纷呈,参会人员在多方面有所收获。